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健康园地>> 健康知识

节气科普|冬至养生有讲究,既要“冬藏”又要“养阳”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12月22日11时27分,我们迎来冬至节气。“至”乃极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预示着天气进入最寒冷的时期,此时人体内藏之阴气也到达极至。也是从今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此后白昼将会越来越长,阳气逐渐回升,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此时的初生之阳刚刚开始萌动,需要悉心养藏才能蓄积勃发,以备来年之需,因此冬至养生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起居重保暖

中医认为“寒则涩而凝之”,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气血运行变得更加缓慢或凝滞,容易诱发脑梗塞、心肌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再者,因肺为娇脏,寒邪入里犯肺使肺失宣降,从而诱发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肺系疾病。

对于此类基础疾患的人群,外出时应带好口罩、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好头部、颈肩部、胸腹部、腰膝部,避免引发宿疾,加重病情。同时,做好下肢保暖,坚持每天热水泡脚,有助于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达到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保暖通常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度;过度保暖非但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2.进补辨体质

冬至虽宜进补,但却不是人人都适合。主要适用于身体相对虚弱的人群。

气虚与阳虚者,有困倦乏力、手脚发凉、容易感冒、胃肠不适、免疫力低下等问题的人群,可选择温补类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洋葱、生姜、大蒜、韭菜、胡萝卜、南瓜、核桃、板栗、桂圆等,但要注意此类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导致内热积聚,引起上火,可以稍搭配一些性质甘寒的食物如梨、荸荠、藕、白萝卜、芹菜、菠菜、白菜等。

阴虚者,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色淡等不适症状的人群,可选择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芝麻、黑豆、木耳、百合、蜂蜜、猪肉、猪脊、海参、龟肉、鲍鱼、甲鱼、鸭肉、乳类等。

对于痰湿、湿热、气郁与血瘀体质的人群来说,不但不需要补,反而应该清淡饮食,可多吃些萝卜白菜和青菜,少吃滋腻、肥厚和过咸的食物,以减轻脾胃的运化负担。

对于多种体质兼有的人群,可选择平补类食物,主要有大豆、豇豆、豌豆、土豆、红薯、白扁豆、炒薏苡仁、赤小豆、莲子、山药、芡实、大枣等,这类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可避免滋腻碍胃的问题。

另外,平和质者可以适当温补,兼顾滋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任何食物都不可饱食过度,同时还应选择温热松软的食物,避免食用黏硬、生冷及过热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的生成。


3.运动需适度

寒冬腊月,人们大多蜗居室内,不愿外出活动,但需知“动则生阳”,尽管天气寒冷,还是应当保持适度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自身体质。建议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在上午9时~11时或下午3时~5时进行。同时应注意选择散步、慢跑、瑜伽、养生操等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每天40分钟~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及运动时间过长,过度运动使身体出汗过多,使阴液损耗、阳气外泄,将会严重损伤人体的气血,使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不便运动的人来说,可选择后背晒太阳的方法来补充人体的阳气,中医认为“背为阳”,人体的阳经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均位于背部,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通经络和调气血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身体机能的提升。

4.情志宜安定

在精神调养方面,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尽量保持精神安定平和,情绪稳定,避免情志过激,同时应减少名利心,勿劳累过度、思虑过度,养成早睡晚起的习惯,使神志深藏于内,以免扰动内藏的阳气使阳气耗散。另一方面,中医理论认为“喜能生阳”,这提示我们遇事应多正面思维,保持乐观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心情愉悦,才能使阳气充足发挥祛邪防病的作用。


5.养生要用“灸”

冬至养生最应注重补养阳气,而温补阳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灸”了。天灸(三九贴)与艾灸都是不错的选择,三九天进行灸疗可达到温补元气、健运脾胃、温通经络及调和气血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通常可选择施灸的保健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等,但如需调理疾病则需配合其它穴位辨证施治。

今日冬至,愿大家都能遵循养生之道,利用好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这个健康“储蓄”好时节,养精蓄锐,让我们的身体元气满满,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打印文章】 字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