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在毛泽东同志的众多遗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睡衣材质一般,样式普通,夹层,香蕉领,外侧有两个口袋,长141厘米。睡衣外观通体破旧,它的领子全换过,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以至几乎看不出本布。从50年代初一直到1971年,毛泽东春秋两季都穿它,这一穿就是二十年。尽管越来越旧,毛泽东却总不舍得扔掉。围绕它的去留更换问题,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60年代初,睡衣的肘部、领部、袖口就有了破洞。1963年初夏的一天,毛主席的理发师兼生活卫士周福明来到中南海服务处取衣服。洗衣房的同志对他讲:“给主席换换新的吧,你看这件睡衣,袖肘又破了,洗的时候从水里都不好往外提,弄不好就被拽破了。”周福明不止一次听过洗衣房的同志这样说,他也多次向主席提过,可主席总说:“再穿一穿吧,过段时间再换。”主席不发话换它,周福明也实在没有办法。
几天之后,周福明趁陪毛泽东吃晚饭时说:“主席,这件睡衣今年该换换了吧。”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说:“现在国家不是还很困难吗?我看再补一补就行了嘛!”周福明小声嘀咕了一句:“您是主席。”“噢,我是主席,主席的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你不是也穿着补的衣服吗?”毛泽东不以为然。“主席,您和我不一样。”周福明连忙解释。“为什么不一样,就因为我是主席。难道我不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吗?”毛泽东回答。
于是,这件睡衣被送到总后被服厂刘奎元师傅那儿补,刘师傅是这行的高手,找了同颜色的布料精心缝补,不仔细看竟看不出补丁来。毛泽东很满意,此后破了补,补了又穿破,几年过去了,补丁也快打满了,以至工作人员洗衣服都不敢用手搓,必须小心翼翼地清洗。直到1971年,睡衣已到了稍不留神就会裂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实在无法再穿了,毛泽东才同意更换。这件一穿20余年的睡衣终于被工作人员登记入库,正式退休。
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独特的生活习惯使然,说他恋旧。但这绝不是一种普通的习惯所能解释的。中国有句俗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历来重视服装的作用。只要条件允许,在衣服穿戴上,人们能讲究的,一定都会有所讲究。这一点,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是知道的。事实上,他早年对此还曾有过切身的体验。1910年,毛泽东以一身破旧衣裤到湘乡东山求学,受到穿着讲究的阔同学歧视,以至当时“精神上感到很压抑”。20余年后,他在陕北同斯诺谈起这件事,还记忆犹新。
但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刚刚起步,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直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从生活点滴做起,率先垂范。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他的标准就是方便实用,而不在乎新旧优劣。在毛泽东所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等日常穿戴用品中,除应付场面的外套外,很难找到一件完整没有补丁的衣服。对此,毛泽东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曾在不同时期说过:“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没关系,穿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他这样做,更为深刻的目的或许在于提醒自己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有示范作用的。他曾说:“我们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还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决不能贪图享受。”“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打有73个补丁的睡衣(图片来自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网站)
一罐食盐见证鱼水情谊
1928年红四军送给李尚发的一罐食盐(图片来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谣,唱出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共历风雨的鱼水情谊。珍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一罐食盐,是井冈山斗争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体现。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最为“寡淡”的地方——井冈山。为了扼杀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国民党除发动多次军事进攻外,还对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他们在上下山的所有通道设卡审查,严加封锁盐、药等必需品,致使食盐成为当时井冈山最匮乏的物资。因为缺盐,根据地群众常常出现眩晕、昏厥、身体浮肿等不良症状;因为缺盐,红军指战员体质明显下降,部队战斗力大幅削弱。盐的问题让整个根据地陷入了极大困境。
为了盐,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患难与共。许多群众从舌尖上省下盐来,自发送给前线战士。战士们也常常将缴获的食盐分发给当地群众。
1928年冬,井冈山上的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内热闹非凡,群众们脸上洋溢着过年般的喜悦,原来是他们领到了红军在打土豪中缴获的食盐,盐罐的主人——李尚发也分到了一份。但回到家与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将这罐珍贵的食盐保存起来。因为他知道几十里外的井冈山前线正缺盐,这些盐不知何时就能派上用场,而且国民党正在发动新一轮进攻,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熬,这些盐说不定就是战士们救命的物资……
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红军主力决定向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则在国民党疯狂进攻下失守了。敌人窜进井冈山心腹地带,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李尚发担心这罐珍贵的食盐落入敌手,便将它密封好,埋在茨坪屋后的菜园,并做好标记。之后,李尚发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一边坚持战斗,一边等待红军归来。
劫后余生的李尚发回到家中,默默守护着这罐食盐。1959年,刚刚成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闻知消息的李尚发决定将它捐献出来。同时,他还自发做起了茨坪革命旧址群的义务讲解员,以切身经历讲述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动人故事。
如今,这罐食盐早已结晶,不能食用,但其中蕴藏的军民情谊,验证着那段峥嵘岁月人民军队的初心和军民的鱼水关系,诉说着井冈山这块革命圣地上演过的牺牲与奉献,苦难与荣光。(资料来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编者】“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摘自2019年8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推荐者系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