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硬技术“啃”硬骨头——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发展侧记

数十年磨砺只待今朝大显身手,近年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大骨科迎来了:

技术大挑战——成功抢救13.8米高空坠落涟钢工人刘金平,免费为特困古稀老人郭送友成功实施双侧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全力救助让因病截肢的七旬五保老人朱钦明重新站起来;

水平大提升——相继引进PFNA近端内固定技术、肩关节镜技术、胸腔镜技术、3D打印技术;

科室大发展——神经外科独立创科为十二病室,骨关节外科、胸外科为九病室,脊柱外科、手足外科为十三病室。

这些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历史上极具深远意义的大事,有的画上了圆满句号,有的已进入后续阶段,有的还在勇敢地迎接挑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机遇。

院长易军波表示,医院骨伤科团队一直坚持“用硬技术‘啃’硬骨头”,狠下时间与功夫,咬住难题不放弃,“啃”出了许多成绩与特色。

神经外科:“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015年9月20日,涟钢工人刘金平从离地面13.8米的高处坠落,造成颅脑损伤、右髋臼粉粹性骨折、双肺挫伤、左侧血气胸、右手桡骨骨折等多处创伤,生命垂危。

专家们正在为刘金平实施手术

这是一个棘手的病例。市第一人民医院多个科室开展联手救治,持续6个小时的手术期间3次被迫临时停止:伤者出血量多,导致血压下降,必须快速输血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才能继续手术。术中,切除15㎝×12㎝的颅骨和清除了挫伤碎裂坏死的脑组织后,尽可能地保留了伤者的神经功能,还尽量地保留了更多的脑功能区。“这个手术风险非常大,稍有不慎伤者就有可能大出血死亡,也有可能造成终身瘫痪,加大伤者的痛苦及家属的负担,严重影响伤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该院大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曹知贫告诉记者。术后当刘金平可以神志清醒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那一份喜悦和激动从神经外科迅速向外传递,从家人到医护人员,再到患者的领导同事,乃至普通市民,无不为之感动。

涟钢炼铁厂厂长和书记向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赠送牌匾和感谢信

现十二病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邓坚强介绍,神经外科自1982年成立,现编制床位70张,专科医师5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进修专科护士2人(均为主管护师)。该科拥有娄底地区最新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最早在娄底市范围开展开颅手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独立开展矢状窦脑膜瘤切除等手术,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每年抢救成功各类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上百例,包括多例GCS评分4至5分的患者,许多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已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该科遵循“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切实履行各项医保政策、降低次均费用、药比等,在娄底市享有很高的信用度和声望。2014年9月6日凌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陈善华累倒在省运会安保岗位,头部摔在地上后昏迷不醒。CT显示,病人头颅右侧骨折,颅内有巨大硬膜外血肿,头颅左侧对称区域也有出血表现,脑组织严重挫裂伤。最终该科医护团队经6个小时手术后成功挽救了陈善华的生命。

脑是人类身体的中枢,神经外科作为一门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重要临床学科。家属普遍对此类手术表示担忧,为此,该科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以从容应对更危急更艰难的救治。十二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肖向荣介绍,2016年,该科制定了发展规划,争取3年内科室综合实力居本地区同行业前列,病人数量、业务收入翻两番;近期通过3至5年的努力,开展3至5项新的核心技术,在娄底市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远期5至10年争取科内进行分组,成立神经创伤组、脑血管病组、肿瘤组等,做到专病专治,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并建立2个市级、争取省级的重点专科及多个亚专科。

骨关节外科、胸外科:“致力于创造更多奇迹”

这是一个奇迹。年近七旬、10余年不能正常行走的老人自己走回家来了!2016年1月6日,70岁的郭送友老人步伐稳健地走进了阔别77天的家中。邻居纷纷赶来“眼见为实”,不由地感叹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与大爱医德。

两个多月前,郭送友老人还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还要靠别人照顾,如今他已能步伐稳健地走回自己的家中。

这一切缘于2015年10月19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到涟源市桥头河镇芦茅村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得知郭送友老人因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逐渐无法正常行走,多年来拐杖也从单拐变成了双拐,但正常情况下做人工髋关节置换一侧需3万多元,双侧需7万多元费用,一个贫困的家庭只能放弃手术。驻村建扶队员周卫民立即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结合在该村开展的“健康扶贫”计划,研究决定开通救助绿色通道,成功为老人实施了双侧人工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出院当日,在被问及时隔10年、又能正常走路的心情之时,年轻时从事泥水匠的郭送友用“特别高兴,特别舒服”加以描述,而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帮妻子分担部分家务、去离家不远的河边钓鱼、去山上挖冬笋。

郭送友老人(中)痊愈回家,与精心救治他的曹知贫主任(左二)、龙军华副主任(左一)、建扶队员周卫民(右一)合影留念

九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梁振扬介绍,骨关节外科、胸外科开设床位50张,拥有高级技术职称医务人员5名,涵盖关节外科、创伤外科、胸外科等多个专业,年手术量达1000余台。熟练运用骨科新技术解决了诸多临床疑难、危重骨伤科问题,成功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表面置换;运用关节镜技术开展了许多高难度手术,每年开展关节镜手术150余台,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好,好,蛮好!”说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这种真正为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精湛的医术及优质的服务,年轻小伙小宁和其家人连声夸赞。据九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莹介绍,2014年年底,小宁在单位篮球比赛中不慎右膝关节摔伤,诊断为关节内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关节外周内外侧副韧带断裂,关节面半月板已撕裂,右股骨下段及胫骨平台骨挫伤。省城多家知名医院专家会诊认为只能分期手术,该院关节外科团队反复研究方案,邀请各科会诊,多数赞同一次性施行手术,并获得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主任李晓声教授的支持与指导,最终将平时的4个手术一次成功实施,创造了医学上关节修复的奇迹。

当然,每一次临床挑战的成功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10年前,肱骨近端骨折必须通过钢板内固定,因肱骨头坏死患者长期疼痛,如今通过肩关节置换,大大减少隐患;2015年7月19日,该科采用最新引进的全高清数字化关节镜系统成功为3位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开创了骨科独特的关节微创医疗模式;2016年4月14日,成功通过胸腔镜为肺部肿瘤患者切除肺叶,仅需3个2至3公分的小切口,这样的微创术几乎没有疼痛感,术后也恢复很快;2016年4月22日,实施了膝关节镜下取钢板,免去了患者再次受伤的痛苦。

一个个奇迹的创造,证明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证明了骨科人的不懈努力!

脊柱外科、手足外科:“坚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来形容这个科室的成长与发展理念是很恰当的。

众所周知,骨骼和骨关节对我们身体至关重要,而脊柱、四肢更是大骨棒,为我们身体“高度”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幸运的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十三病室(脊柱外科、手足外科)以钻研技术的踏实态度致力于为生命支架护航,在一次次成功的手术之后朝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不断提升医德素养,积极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在全院“健康扶贫”的实践中贡献最大的力量。

2016年5月5日,以“阳光慈善 爱心永恒”为主题的爱心捐赠仪式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美华,副市长刘益丈,市政协副主席吴合群等出席。这个特殊的捐赠仪式缘于该院用大爱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为涟源市湄江镇偏远山村塞海村七旬五保老人朱钦明解除病痛和心痛,帮助他重新站起来,重新感受社会的温暖和美好!

爱心捐赠仪式上,朱钦明老人向娄底日报社、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德诚公司表达感激之情

朱钦明老人因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致左下肢干性坏疽1年,左小腿以下烂到只剩骨头,而家境贫寒无钱医治,只能放弃治疗任由病情发展,生命危在旦夕。致力于“健康扶贫”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行动,于春节前将他接入医院十三病室(脊柱外科、手足外科)施行了截肢手术,并与娄底日报社联合向全国义肢厂发出了为朱钦明捐献义肢的邀请函,获得长沙德诚精博义肢厂的支持,于今年3月18日将朱钦明接入该公司行功能康复训练,现朱钦明已能用安装的假肢行走自如。

“朱钦明的截肢手术不难,难点在于他截肢后的生活难题,为此,我们想实实在在地为他做更多的事。”十三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龙军华告诉记者,院长易军波要求,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老人解决后顾之忧,于是医院联合媒体、企业用火热的心和真挚的情点燃了社会的爱心之火,奏响了爱心大合唱。

脊柱外科、手足外科现开设50张病床。其中脊柱外科有专业技术人员9名,包括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2人,主治医师4人,能熟练进行脊柱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并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据十三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何辉介绍,手足外科成立于1996年,目前拥有专科医师8名,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配备显微镜外科实验室、手功能康复室和2台高档显微镜,能够常规开展各类复杂手足外伤及手足疾病手术治疗、复杂性断指断肢再植、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手再造、各种复杂性创修复。

2016年3月,该科成功引进3D打印技术。外派一年学习归来的彭阳主治医师告诉记者,3D打印技术是等比例复制模型,可以指导精准手术和智慧医疗,缩短年轻医生对复杂骨折的学习曲线,让病人更直观了解骨折情况。通过3D导板和螺钉洞,直观了解骨折位置,术前作模拟手术操作,术中详细指导手术,更精准定位手术切开暴露范围和内置钢板的位置及置钉方向,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减少术中出血量。近期已在2例手术中得到成功运用,分别是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PKP),缩短了时间,降低了风险,其中PKP手术基本上保持零出血量。

医院实施首例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3D打印技术是等比例复制模型,可以指导精准手术和智慧医疗,缩短年轻医生对复杂骨折的学习曲线,让病人更直观了解骨折情况。通过3D导板和螺钉洞,直观了解骨折位置,术前作模拟手术操作,术中详细指导手术,更精准定位手术切开暴露范围和内置钢板的位置及置钉方向,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减少术中出血量。

“2015年5月脊柱外科开始从原骨伤科单独发展,于2016年1月27日搬迁到外科新综合楼后正式分科。”十三病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龙军华介绍,目前通过PKP脊柱微创术,只需0.7㎜的小孔实施手术,患者上午做完手术,下午就能下床活动,创伤少,风险小,恢复快。一位70多岁的车祸事故伤者,有2处脊柱骨折,同时多肋骨骨折、血气胸,采用微创术成功手术,避免了二次伤害。

“目前,医院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健康扶贫”新模式,以“健康扶贫”助推精准扶贫,把更多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带给广大群众,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享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医院党委书记左建辉表示,骨伤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其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已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

发展永无止境。盛誉之下,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人依然秉持不骄不躁的谦虚态度,想方设法学习先进技术,在骨科大讲堂各抒己见、切磋交流,在随访大行动中脚踏实地、总结反思,把患者的健康和满意作为大动力,为骨科大家庭的发展加油鼓劲,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打印文章】 字体: 【关闭窗口】